圖解:第三軍在一次次擴編、改編之后,從“三軍”到“五支隊”,再到“五旅”,到建國初期,已發展為41、27、31、32四個軍。部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南征北...[詳細]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詳細]
1925年在日內瓦簽訂了《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及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日本不僅拒絕參加這個議定,反而大規模地研究、實施細菌戰和化學戰。[詳細]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中國各地不斷發現日本遺留的化學武器,給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生態環境、工作秩序造成嚴重危害。據不完全統計,迄今遭受直接傷害者已達2000多人。[詳細]
琵琶山萬人坑紀念碑。[詳細]
北海銀行所發行的紙幣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山東革命根據地的主幣,在解放戰爭時期成為山東解放區乃至華北、華中解放區的本位幣。北海銀行為山東革命根據地與解放區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詳細]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為報復美國限制日裔美籍人士在美國本土活動, 1942年3月,日軍在此設立了外僑集中營,關押了2008名歐美僑民(后來交換戰俘釋放了500名),其中包括327名兒童。[詳細]
被炸之后的文峰塔。[詳細]
1931年竇來庚書寫的《我武維揚》條幅。[詳細]
抗日戰爭期間,我黨在山東抗日根據地通過發行"北海幣",建立起獨立自主的貨幣市場,戰勝了敵偽在貨幣金融上的侵蝕和掠奪,從而穩定了根據地的經濟,安定了人民生活,支援了戰時財政和解放區...[詳細]
根據地的戰地郵票。[詳細]
張自忠(1891-1940)字藎臣,后改藎忱,山東聊城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參與臨沂向城戰斗、徐州會戰、武...[詳細]
精兵簡政,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克服抗日根據地的物質困難,而采取的精簡機關、充實基層的一項重要政策,是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詳細]
冀魯豫邊區的糧票。[詳細]
湖西根據地實行的貨幣。 [詳細]
常恩多(1895-1941) 號獲三,滿族,遼寧海城人,中共特別黨員,東北軍五十七軍一一一師師長。1941年8月,在重病情況下,毅然帶領部隊舉行起義,脫離國民黨,投奔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把這...[詳細]
銀廠慘案紀念碑。[詳細]
位于馬石山上的馬石山反“掃蕩”突圍戰紀念碑。[詳細]
明德英,1911年生,山東省沂南縣人,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兩歲時因病致啞。全國抗戰爆發后,她在家鄉目睹了共產黨八路軍堅持抗戰、一切為了民眾的實際行動,從而對共產黨八路軍懷有深厚感情。[詳細]
鄧小平親筆題寫的“民族英雄范筑先將軍殉國處”碑。[詳細]
1938年日軍占領下的津浦鐵路濟南站。[詳細]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詳細]
在日軍炮火狂轟下的濟南城墻。[詳細]
上海出版的揭露北京政府親日派官僚賣國罪行的小冊子。[詳細]
九一八事變,又稱沈陽事變、奉天事變、盛京事變、滿洲事變、柳條湖事變等,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日本軍隊以中國軍...[詳細]
袁世凱批準《二十一條》文書。 [詳細]
馬關條約 [詳細]
1945年8月15日,發動野蠻侵略戰爭的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規定的各項條件,無條件投降。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一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