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文化教育 |
一手拿槍,一手拿宣傳單,在抓武裝斗爭的同時,大力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是共產黨人克敵制勝、發展壯大的突出特點和成功經驗??谷諔馉帟r期,為了宣傳、發動、組織群眾,堅定抗戰信心,鼓...[詳細]
膠東部隊的《前線報》,自1939年9月創刊至1951年10月???,整整經歷了十二個春秋。它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在黨的領導下,緊緊和廣大指戰員結合在一起,始終站在斗爭前線,以特殊的戰斗武...[詳細]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隨著黨領導的革命武裝斗爭蓬勃發展,渤海區曾活躍著許多部隊文工團隊,其中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是渤海軍區政治部宣傳大隊(后改稱文工團,對外稱耀南劇團)...[詳細]
對膠東地區黨報歷史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膠東解放區的報紙,最重要的是膠東區黨委機關報《大眾報》、膠東各救會機關報《群力報》和膠東軍區機關報《前線報》。而前面兩份報紙雖然留存也不...[詳細]
耀南劇團前身是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宣傳部。在三支隊司令員馬耀南和副司令楊國夫關懷下,于1938年8月在桓臺創立,剛成立時駐在衛固村,只有王敢、馬昆、張嵐(楊國夫的愛人)、...[詳細]
1939年7月,清河特區在長桓地區面窩村(今果里鎮)成立了“長桓臨益四縣邊區行政聯防辦事處”,由于軍事形勢的推進,抗日根據地的擴大及黨政組織的不斷健全與發展,特委領導考慮搞好宣傳,擴...[詳細]
抗日戰爭初期,各根據地互不相連,交通堵塞且出版報紙較少,一般群眾看不到報紙,不知道周邊發生的事情。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中共東明縣委于1938年10月中旬創辦《紅星報》,楊授謙任主編...[詳細]
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徹底鏟除封建剝削制度的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是我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渤海區與占全國面積約三分之一的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一樣,于新中國成...[詳細]
日偽一般在春、秋各有一次“掃蕩”。在敵人“掃蕩”時,學校采取了“敵來我散、敵走我學”的辦法。由于敵人的騷擾,學生讀書很受影響。處于根據地邊沿地區的學校,在上課時派學生站崗,...[詳細]
1939年11月上旬,八路軍總部下達了中央軍委關于抗大一分校東遷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命令。經過短暫的準備,11月中旬,學校從太南駐地神郊出發,經冀南、魯西,橫穿平漢、津浦鐵路,歷時40余...[詳細]
在抗日戰爭烽火中誕生的膠東公學,是革命干部的搖籃。來自敵占區、邊沿區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青少年,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冒著生命危險,沖破種種阻力,匯集到這座學校里來,接受中國共...[詳細]
1941年,抗戰進入最艱苦時期,隨著革命隊伍不斷壯大,許多女干部結婚生子。孩子年幼,環境惡劣。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膠東行署和膠東婦聯,聯合在榮成縣籌辦了一個專門收養戰爭遺孤,和...[詳細]
1939年8月,我時年17歲,參加了清河區清東地委廣(饒)南辦事處的青救會,還當了會長,宣傳發動青年抗日救國。1940年組織選派我們一批人到魯南抗日根據地學習,當時,平型關大捷后,東進山東...[詳細]
為了使一切文化教育工作適應抗日救亡的要求,毛澤東在蘆溝橋事變的前兩月以及抗日戰爭開始后不久,曾多次指出必須實行國防教育政策。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所作的《論新...[詳細]